减负成效如何? 减负年里问减负
2019-12-23 09:30:57  来源: 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徐 骏绘(新华社发)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

读者也纷纷来信,点赞基层减负举措,诉说减负获得感,建言完善减负长效机制……一封封来信,共同表达着对基层减负问题的密切关注。

减负成效如何?基层干部群众还有哪些意见建议?岁末年终,本报记者赴黑龙江、河南、湖南等地,深入社区、村镇,采访了一线的基层干部群众,听他们讲述对基层减负的感受和体会。

下乡进村

在一线岗位心里更踏实

不少基层干部普遍有这样的感受:今年的确不一样了,减负效果很明显。

“把你选上来,你就是我们的主心骨,但我们连见你一面都难呦。”湖南浏阳市蕉溪镇蕉溪村党总支书记王建敏对乡亲的这句埋怨印象深得很。五花八门的会、种类繁多的文件、各个条线的检查,忙得不可开交。尤其,岁末年初,更是加班、熬夜成常态。对于过去的工作节奏,在村里干了十几年的王建敏有点无奈。可是到底干了什么实事?越想越心虚。

但是,今年有了明显不同。从4月起,浏阳市开展了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专项行动,直面问题、靶向治理,各种会议、文件、督查、考核少了很多,也更规范了。王建敏说,这下把我拉回了田间地头,可以腾出手干点实实在在的事,一心一意为村里谋发展。今年,村里的鞋厂、果园、河塘都开始创收,人均收入提高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按照中央关于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为了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各地、各部门推出了很多切实管用的硬招。比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发扬“短实新”文风,坚决压缩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长空洞,等等。

“能口头传达不书面通知,能书面通知不印发文件,能发文安排不组织开会;可开可不开的一律不开,能开短会的不开长会,能合并召开的会不单独开。”河南濮阳县纪委副书记李尚远介绍,2019年全县各乡镇各部门会议数量、制发文件数量同比减少1/3,避免空头政策、无效文件、费时低效的会。减负后,干部们精力充沛下乡进村,以轻松的状态,积极地工作。

“以往汛期来临,按惯例,我们要到县城开调度会,但今年镇上的主要领导都留在了工作岗位值班,实时掌握汛情。”黑龙江宾县宾州镇党委书记赵喜文说,“夏天防汛冬天防火,都是常规性工作,不是说文件少了就不干了。但是,与其参加无意义的会,留在一线岗位上心里更踏实。”

赵喜文坦言,挤出的时间,可以干更多的事儿。“比如,产业发展这一块,今年我们二龙山蔬菜基地建设基本有了雏形。”

“之前,想见乡里的干部,太难!成天说在开会。今年见面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村民杨素芬快人快语,干部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用来干实事,群众能不打心眼里欢迎嘛!

手机“瘦身”

解散不必要的工作群

“以前,六七十个微信群,嘟嘟嘟振个不停。”湖南省一位社区书记诉苦,实在不想看又不敢不看,万一漏掉了领导指派的任务,怎么办?

对于形式主义的东西,特别是指尖上的负担,基层干部深受其苦。各种工作任务、会议通知、工作报表、迎检安排让人应接不暇。更令人反感的是,有时候群里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任务。

微信群、政务APP,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面对面”的时间成本。然而,不少地方在实践中走了样,不仅失去了帮助开展工作的意义,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李尚远以扶贫领域举例,有的要求扶贫干部每天都要登录扶贫APP,用和贫困户的合影“打卡”,导致一些干部进村入户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贫困户合影。

“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浏阳市委网信办副主任苏阳灿说,“减负通知”真是直击要害,抓住了基层工作的痛点。

针对以微信群内回复速度、发布工作照片数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标准等不良现象,一些地方拿出了“药方”。比如,认真调查摸排,解散不必要的工作群,注销活跃度差的公众号;下线与民生关联度不高的APP,集中精力做好一个网络政务平台;细化标准,工作动态发布原则上不超过200字,配图不超过3张;等等。

“为了装下各条线的APP,年初本来准备买个容量更大的手机。现在好了,手机‘瘦身’了,负担更轻了。”一位基层干部脸上笑开了花。

为基层松绑减负,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不看“花架子”“表面文章”,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倡导领导干部多到现场,沉到一线,去解剖麻雀、解决难题。归根到底一句话,树立了“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的风尚。

工作思路一变,很多过去难办的事情,更容易解决了。浏阳市淮川街道宣传委员陈珍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创新“把话筒交给群众”的开会方式,“变部门自己开”为“和群众一起开”。

淮川街道老旧小区多,历史违建较多且存在时间久、情况复杂。以前是街道、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在一起开个会,就开始行动。不仅效果不好,费时费力,还往往适得其反。现在把会场设在现场,职能部门、社区、居民代表坐在一起,街道讲明政策,群众统一意见,效率高很多。“位于我们街道的一处违建,一直想拆没拆掉,这次终于拆掉了,居民都心服口服。”陈珍说。

部分职能部门“责下权不下”

“责任甩锅”基层叫苦

减出了时间,减出了干劲。基层干部纷纷点赞的同时,也有新的期待。

“统计违章建筑,国土部门在乡镇有国土所,承担着日常的监督管理。但统计上报、建立档案等工作却要我们做,还让我们来拆。乡镇有执法权吗?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责任在哪里?”黑龙江省一位乡党委书记诉苦,一些职能部门把属于自己的任务往下推,安排给乡镇,“甩手”成为检查部门。

记者采访发现,少数职能部门“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把一些本该由部门承担的任务转嫁到基层。比如,信访维稳、招商引资、打非治违、环保治理等,上级主管部门只讲属地管理原则,甚至通过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责任“甩锅”给乡镇,一旦出现问题就追乡镇责任。

“该乡镇担的责任,乡镇不怕担;不该乡镇担的,不应被甩锅。”黑龙江宾县鸟河乡党委书记李铁直言不讳。

为基层减负,就是要防止部门以属地管理的名义,将自身的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转嫁给乡镇(街道)。为此,浏阳市开展了绩效考核反向测评。年终组织各乡镇(街道)对各考核责任单位开展反向测评,对测评得分末位的单位,在年度考核结果中予以扣分,并在来年取消考核指标。

浏阳市绩效考核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辉认为,建立双向考评机制,把基层意见列入对政府职能部门考核内容,改变只对下不对上的单向度考核,能有效防止部门推责揽权的作风。

“不得动辄签订责任状向基层推卸责任,不得以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等方式变相推卸责任,不得以开会、发文、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镇长于传安表示,为了捋顺权责关系,濮阳县制定了检查考核“十不得”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工作必须由市县部门完成,哪些工作该基层做,哪些工作可以上下衔接,哪些工作不能转嫁到基层。

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干部还提到,一些职能部门彼此缺乏沟通,导致基层重复劳动。李铁说,前年元旦,东北已经冰天雪地。卫生部门突然来通知,让马上统计各家各户的厕所情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统计完报上去不久,农业部门又来了通知,也要改厕的材料。两个部门,两套表,设计还不一样,又得重新统计一遍。

信息资源共享在机关部门和基层脱节,导致基层重复工作。对此,有基层干部表示,希望上级机关多沟通、多协调,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对基层报送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系统整合。

减负担但不能减责任

基层干部队伍需加强

“活多人少,多项工作一人挑。”黑龙江宾县县委办副主任李大勇说,“县里尤其是乡镇,分工没有那么细,一人得管好几项工作。我原先在组织部,一个干部科,三个人对着市里七个处。有时候一个处虽然只部署一件事,就够你忙的了。”

对此,李铁也深有感触。精准扶贫,秸秆禁烧,乡村振兴,信访,扫黑除恶……这些工作都得保质保量完成。就拿春秋两季的秸秆焚烧来说,30个乡干部,要负责20万亩耕地,哪里有出火点都要追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记者调研发现,在乡镇,一人多岗现象比较普遍。本来干部人数就不多,再除去健康原因、年龄偏大或上级部门借调等特殊情况,得力的干部就更少了。

李铁说,由于“活多、人少、待遇低”,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比如,鸟河乡永年村,村委会6人,会计74岁,副书记64岁,妇联主任72岁,村支书最年轻45岁。”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升级,对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有能力的人不稀罕,能力差的人又干不好。”有乡镇领导反映,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尤其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财会、电脑等方面的人才缺乏。

减负不减责,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也有干部建议,可以通过机关下派、公开选拔、干部调整等手段,有序调整干部资源,拓宽乡镇干部发展的空间与领域,形成乡镇干部队伍老中青合理搭配。同时,加强对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真正提升整体干部队伍素质。

完善工作机制

防止“此减彼增”

从以往的经验看,负担问题、形式主义问题往往会出现反弹。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要想彻底实现松绑减负,必须保证减负工作不松劲,保证实效、长效。

怎样保证实效?多走基层、勤访民情,才能把准减负方向,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保驾护航。不可把减负做成“数字工程”,盲目追求大比例减数,忽视基层实际需求。比方说,上级定了40%的目标,下级达到39%都不行,甚至层层加码达到50%。

具体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刀切。黑龙江佳木斯市桦南县医疗保障局局长刘洪波建议,有的会议就不宜减。“像我们这样的业务部门,希望多开一些业务培训会。不然在具体工作中,尺度怎么掌握,什么标准,有时候真拿不准。上次我去省里参加培训会,会议结束后,很多学员积极提问,硬是让主讲人两个小时没挪地方。”

怎样保证长效?要强调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位基层干部说,为了提高政府为老百姓的服务效率,总不能靠干部每天加班不休息。今天通宵干,明天的工作怎么做得好?

目前,不少地方也在逐步探索,不断改革优化工作机制。比如,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把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窗口集中在一起,让一系列手续可以高效完成,既让老百姓少跑腿,也能减少基层干部重复劳动。但改革发展牵涉很多机构、部门的调整,应加强衔接沟通,真正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给基层减负是自上而下的工作。黑龙江桦南县石头河子镇党委书记李之龙表示,希望加大顶层设计,上级将工作交给基层时,实现传递性到传导性的转变,任务不是放下去就不管了,而要多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列负面清单,规范减负工作,改变以往的随意性。

此外,也有干部认为应该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比如,“此减彼增”。正式发文少了,但“通知”多了;检查考核次数少了,但单次检查考核内容多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导致基层工作量并未真正有效精简。

一位县委办负责人建议,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资源共享、沟通协调、经验宣传、督促提醒等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减负工作不松劲。

(本报记者黄庆畅、张洋、金正波、史一棋、吴月、沈童睿、任胜利、柯仲甲、申智林)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