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商务委宣布,上海将继“五五购物节”之后,推出120余项市级重点活动和480余项特色活动。阿里、拼多多、京东等多家企业将推出各类线上、线下活动。上海小吃节、上海信息消费节、环球美食节、首届上海夜生活节等活动也将陆续上演。
色彩纷呈的“活动计划”让市民们眼前一亮,也让其他城市看到上海在激活消费活力上的雄心壮志。其间,“在线新经济”作为关键词贯穿始终。
“在线新经济”到底“新”在哪里?上海如何抓住新变化给经济、商务、消费等领域带来的新机遇?就上述议题,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从“互联网+”到“在线新经济”
疫情的来临,让很多企业、管理者、行业领军者碰到了发现、挖掘“危中之机”的机会。大家突然可以把过去一些只是停留在模拟或小规模尝试阶段的探索,放到更大范围的形态上去运用、拓展。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上海不仅敏锐把握了这态势,还在政府层面把对相关形势的判断予以细化,把新业务形态所带动的经济发展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名词的高度。
解放周一:上海最近似乎正在努力地成为新的“后浪”。无论是今年“涨势喜人”的拼多多(用户量仅次于淘宝、市值超越了京东),还是最近声量颇高的B站,两家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位于上海。上海自“五五购物节”以来的频频发力,则让“在线新经济”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热词。但是,互联网推陈出新是常态,在线新经济到底“新”在哪里、能够“新”多久,您怎么看?
崔丽丽:互联网给了时代随时拥抱变化的基本态度,但随着这项技术不断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商业版图甚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图景,习惯了推陈出新的人们也开始变得会理性、审慎地多问几句,想要知道新旧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有一种观点是,“在线新经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14年甚至更早,那时被使用得最多的说法是“互联网+”。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
也是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李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此后,“互联网+”一提就是5年,很多人开始对“互联网+”的内涵有了比较清晰、准确的理解。
简单来说,“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中国经济提质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动能。
数年之后,再看上海最近出台的这份《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变化还是非常大的。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种国家层面在宏观上的战略指引,那么,今天的这份“行动方案”则更具体翔实、扎根上海实际——
“方案”明确提出4个“100+”行动目标,到2022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新高地。
4个“100+”分别为集聚“100+”创新型企业,聚焦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方面要求,加快培育100家以上高成长性创新企业,聚焦支持10家左右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发展;推出“100+”应用场景,集聚用户流量,催化在线新经济发展;打造“100+”品牌产品,推动新产品先行先试,加快创新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突破“100+”关键技术,旨在让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这“100+”从集聚创新型企业,到推出应用场景、打造品牌产品、突破关键技术,非常具体地呈现了上海对后续如何促进“在线新经济”的路径选择。
解放周一:“方案”特别聚焦了12大发展重点,包括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在线金融、在线文娱、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在线教育、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医疗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领域都因为疫情,加速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不可以说,疫情期间一些新经济场景、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与常态化,也是触发该方案出台的重要背景?
崔丽丽:是的。疫情提供了很多极端、突发情况实时演练的机会,也会呈现出很多潜在的需求与可能。
“方案”当中所提到的这些方面,严格来说,从2016年以来或多或少都有发展,但因为疫情的来临,让很多企业、管理者、行业领军者碰到了发现、挖掘“危中之机”的机会。大家突然可以把过去一些只是停留在模拟或小规模尝试阶段的探索,放到更大范围的形态上去运用、拓展。
上海市政府则不仅了解到了这个情况,还在政府层面把对相关形势的判断予以细化,把新业务形态所带动的经济发展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名词的高度。由此引发高度关注就不难理解了。
要有“唯快不破”的决心
如果在疫情以前,一些企业还会纠结于到底哪个在线化方案更好,现在大家恐怕都意识到,在一个数字化能力成为必备能力的时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各种纷繁复杂甚至突发的状况与变化,一定会对企业经营者的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技术革新、模式升级的探索每天都在进步,没有“唯快不破”的决心,想赢就很难,没有“快快快”的决心,很可能陷入被动追赶的尴尬。
解放周一:“方案”的快速出台,基于快速判断,也是决心的展现。疫情是倒逼,更是推动,但企业、创新者的努力从来不拘泥于某个时段。您对在线经济领域的创新一直有关注。这次疫情前后,您还观察到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赢得“在线新经济”新局面的关键,可能在哪些环节?
崔丽丽:这一次疫情发生以后,很多企业应对疫情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以媒体关注较多的餐饮行业为例。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且,似乎越是大型的餐饮连锁,受到的冲击越大。疫情刚发生不久,就有一些餐饮连锁企业估算说自己手头的现金流恐怕熬不过两三个月。但是,后来,我们看到,就是这些替餐饮行业将困境说出口的企业,它们的转型是最快的。有的很快推出了线上的外卖业务,通过线上小程序、饿了么、美团等平台上线,有的与商超企业共享员工、缓解人员成本压力,动作非常迅速。
据我所知,有一家火锅连锁企业,还推出了可以通过小程序来订购食材的在线服务。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只是在火锅店吃到这些食材,经此一“役”,我们可以直接在线订购那些我们在火锅店吃过的、喜欢的食材。预订以后,第二天,新鲜食材就可以送到你所在的小区。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企业面对危机时绝地逢生的求生欲起了作用,但本质上,刚才说到的这几个例子,之所以能快速应对危机、及时变化,和相关企业先前已经具备的数字化能力密不可分。
再看服装行业。如果按照过去的路径和惯性,因为疫情的关系,消费者出不了门、企业无法做上市活动、无法开展店面销售,传统服装行业春夏季的商品恐怕要大规模“凉凉”。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服装企业基于柔性定制的方式做出了快速反应。
一些原来以出口业务为主的外贸企业,在疫情在国际上蔓延开来以后,很快转型开发内销产品,迅速调整出适合内销业务的销售方案。细究起来,能够做到积极应变的企业,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它们当下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都是以数字化运营能力为基础的。
包括我们现在关注到的零售企业在线化运营趋势。疫情给了一个非常大的加速度,但其实很多企业早在2019年已经有了线上业务运营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很多零售企业、品牌企业已经看到了未来零售或者电商领域的一些趋势,如果已经早早布局好,2020年年头一遇到问题,原先做过的一些准备正好“赶”上。
现在有一种说法,每个行业都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在线化方案”。我也认同这个观点。如果在疫情以前,一些企业还会纠结于到底哪个在线化方案更好,现在大家恐怕都意识到,在一个数字化能力成为必备能力的时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各种纷繁复杂甚至突发的状况与变化,一定会对企业经营者的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技术革新、模式升级的探索每天都在进步,没有“唯快不破”的决心,想赢就很难,没有“快快快”的决心,很可能陷入被动追赶的尴尬。
在近期的一场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将“方案”中12个重点领域分为了3大类。用吴主任自己的说法,第一类是因疫情倒逼而催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属“无中生有”,体现“新”的有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第二类是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转移到线上,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是“有中启转”,体现“转”的有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第三类是已有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发展壮大,为“转中做大”,体现“大”的有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生鲜电商零售等。
无论是“无中生有”“有中启转”,还是“转中做大”,相信想赢的各位,一定会认同基于数字化能力的快速反应、快速变化的重要性。
上海的机会与着力点
这一次“方案”列出的12个重点领域把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放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对自身优势的一种基本判断与认知。未来,上海在智能制造、智能化机器设备应用方面的优势一定会越来越大。
在能够发挥上海“四个品牌”建设过程中优势的板块,上海也还有很多机会。
解放周一:此番“五五购物节”以来的一系列动作,可以帮助上海在“在线新经济”开疆拓土征程上先赢一步吗?
崔丽丽: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拼多多、携程、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爱库存等上海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其中,为线下实体消费引流。有人说,近年来,上海互联网最大的一个变化,是那些过去“不入流”、被业内低看的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创业公司),正在被纳入上海影响力的一部分。还有人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然后被收购,是过去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缩影。但现在的上海互联网公司,正在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但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上海更大的优势,在于产业和产业链。上海有不少行业类的B2B电商平台,其体量非常可观。只不过,因为大部分个人使用B2C类的业务更多,平时对B2B的互联网企业知之甚少。
这一次“方案”列出的12个重点领域把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放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对自身优势的一种基本判断与认知。未来,上海在智能制造、智能化机器设备应用方面的优势一定会越来越大。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忽视。在能够发挥上海“四个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建设过程中优势的板块,上海也还有很多机会。
我曾听一些杭州的朋友说起,阿里巴巴在个人消费终端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接下来再要去深化的话,必须要深化到产业。而目前,各行业要想真正深化到用智能化方法实现自动化控制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有阿里云、有新基建的基础设施布局、有算法工程师,但所有这些“武器”,只有和各个行业、产业非常紧密地结合,才能进一步发力。上海的优势可能正在于:上海有“在线新经济”可以依凭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产业基础、行业基础。当产业基础、行业基础和云计算服务深度融合,才意味着未来工业互联网领域、智能制造、高端制造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方面。
上海的另一个机会与着力点,我认为,是“新电商”。
解放周一:如何理解您所说的“新电商”?
崔丽丽:“新电商”的立足点是细分和黏性。高度讲究产品细分和用户黏性、叠加社交玩法的电商典型代表是拼多多。但上海除了拼多多之外,还有像小红书、B站、趣头条、得物等走“小而美”精致、专业路线的互联网企业。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它们和具有某些独特审美趣味的年轻社群走得很近,或者直接就是围绕着这群人的喜好和生活方式展开。而且,它们会对审美、爱好、潮流做非常极致的细分,由此开展精准的产品设计、服务和营销活动。这就为维持用户高度黏性打下了基础。
今天的这一代青年,对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喜爱过的一些经典IP、文化元素是很愿意买单的。以文化元素去拉动其周边或相关活动的策划、销售,由此产生的黏性和社群传播力非常强。这一块的未来潜力和价值空间会是在线新经济弄潮儿必争之地。
这将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是,未来,我们评价一个网站,不再只是根据流量来衡量其权重。取而代之、被更为看重的指标是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上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和月活跃用户数量。它们是你到底能够吸引多少活跃用户的表征。真正能够吸引活跃用户的,往往就是那些形式鲜活、独具风格且附加值极高的内容生产。
为什么说这也会是上海未来的一个机会呢?因为上海这个城市本身足够海纳百川、上海拥有的人群也足够丰富,他们对生活质感的追求、他们爱看的内容,都是互联网企业可以提供“附加值”的着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五五购物节”的推出,是上海的又一次创新,也是上海近年来在打造新零售、新消费策源地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攀登。尤其是购物节首创的线上线下导流模式,拼多多助力线下店铺打造线上私域流量,饿了么帮助更多本地老字号、中高端美食生鲜企业开拓数字化经营新场景等,都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些经由“五五购物节”带来的创新,必然也会激活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方面一个了不起的开始。(记者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