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的发展,数字货币怎样使用
2020-06-16 09:11:34  来源: 今日中国  
1
听新闻

从1948年12月1日诞生起,已经有72年历史的人民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升级。近日,一张号称是“农行数字货币钱包”的应用截图在网上流传,界面显示有“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四种功能,引发了中国将试点发行数字货币的大猜测。但也有人会问:每个月打到我银行卡里的工资不就是数字货币吗?银行做数字货币交易与微信、支付宝有什么差别?数字货币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数字货币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现代密码学的演进紧密相关。一直以来,密码学家有个想法,既然邮件能够加密、签名发送出去,那么手里的现金能不能像邮件一样,加个数字信封,进行加密和签名后,从一端发送到另外一端?这就是最早的数字现金思想的由来。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有学者在研究数字货币,随着现代密码学的发展,多种多样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著名的开源数字货币—比特币就是其中代表。这也是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中央银行是不是也应该发行数字货币?

中国是最早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之一,2014年央行就已组建数字货币研究团队。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异军突起,中国的电子支付体系走在全世界前列,这为数字货币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

这次央行即将试点发行的数字货币名为DC/EP,分别是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和 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缩写,这种货币的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不夸张地说,DC/EP将成为中国在货币数字化上的一个里程碑。

要说清楚DC/EP与我们都在用的电子支付之间的关系,就要先从货币的类型说起。

目前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货币分类有三种,分别是为 M0、M1和M2(M为“money(货币)”的缩写)。M0指的是在社会上流通使用的现金,即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和硬币;M1则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活期存款;M2的范围更广,不仅包含M1,还包括任何可能成为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像各种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保证金,以及我们放在余额宝和微信零钱这类第三方支付平台里的资金,其实都算是M2。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走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结算,属于M1和M2级别的数字化,不具有M0级别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M0。而DC/EP是M0替代(纸钞和硬币),其功能和属性与我们钱包里的纸钞和硬币没有差别,是名副其实的“数字人民币”。下面几个假定场景,可以很好地理解DC/EP与现有电子支付的不同。

假定场景一:结账付款时,发现商家只支持支付宝付款,而你的手机上只有微信,有钱花不出,尴尬……作为法定货币,DC/EP具有“无限法偿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和机构都是不能拒收的,将完全不存在上述可能。另外,DC/EP还能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支付壁垒,把微信零钱转账到支付宝未来可能不再是问题。

假定场景二:结账付款时,原本绑定的银行卡里没钱了,只能临时增加绑定新的银行卡,我们都知道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必须绑定银行卡,付款时相当于先从银行账户取款,再进行支付。而DC/EP是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的,和现金一样可以直接使用。当然DC/EP也需要一个“线上钱包”来储存,至于这个钱包是单独的APP,还是整合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目前还不得而知。

假定场景三:结账付款时,突然发现手机没有信号,只能高举手机到处找网络,尽管移动支付已经十分便利,但没有网络是无法完成支付,使用DC/EP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据央行介绍,DC/EP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即便付款方和收款方双方都处于离线状态,一样能完成交易。

假定场景四:结账付款时,明明只是一次单纯的购物,却不停地收到平台和APP的短信、推送,我们在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同时,其实也将所有消费痕迹暴露在各个平台上,而DC/EP则可以像现金一样匿名交易,商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都不能追踪到你的消费情况。

这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据媒体报道,2020年5月起,深圳、雄安、成都、苏州的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始试点使用这种数字货币发放工资和补贴。有专家预测,DC/EP替代M0的使命会逐步实现,最终会有30%-50%的M0被央行数字货币替代,基本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全国范围推广。届时,中国将逐步进入真正的“无现金社会”,整个社会的信息结构、信用结构和监管结构都将面临重大变化。

数字货币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将不再需要现金了?答案是否定的,至少目前还不可行。尽管中国的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超过8亿,但这也意味还有5亿多中国人无法使用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纸币,而将是作为纸币的一种补充,二者长期共存。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