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朋友提醒,我可能还蒙在鼓里。” 89年的云哥,20岁开始就四处闯荡,前前后后也踩过不少坑,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次竟栽在了对世界500强、大品牌的盲目信任上。
“这年头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是常有的事。”据云哥回忆,2005年那会儿,由于生意达到一定规模,个人信用资质良好,通过正规银行借贷利息低,但是需要两个担保人。
巧合当时平安普惠业务员主动联系到他,表示可以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云哥觉得麻烦别人不如靠自己,“利息高几厘没事,主要是省事。”
可没想到,这一省,“事”反而更多了。
01
借款13.58万,服务费及保险费超9万
疫情过后,生意人茶饭之余谈论的都与资金有关。瞭望消金了解到,云哥是在上个月(4月份)复工后,与朋友交谈中,才发现自己被平安普惠坑了。
云哥很诧异,朋友2018年在平安普惠APP借款14.9万元,分36期,每个月还款6000。而他本人2017年5月通过平安普惠经理介绍续贷14万元,立即被扣掉4200元“一次性初收费”,实际放贷13.58万元,每月还款竟超过7000元。
事有蹊跷,云哥开始警惕起来。“我发现平安普惠上的这笔信贷不仅每月要多收1526元的服务费,还要扣除1064元的保险费,实际年利率达到45.82%。”
根据云哥提供的借款详情显示,目前他已还款总额达到245155.77元,其中本金加利息的金额才154453.95元,服务费及保险费则高达90650元。
而借款详情还显示平安普惠的“费用”主要包括:应付担保费、应付保险费、平台服务费、担保服务费,以及提前还款违约金等。
“在签订贷款协议前,根本没有告知存在服务费、保险费等额外费用的情况,只说了综合利息一分。”云哥细细品才觉得后怕: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套路贷”?
02
平安普惠的“套路”有多长?
云哥表示,2015年第一次接触平安普惠的贷款,是在门店办理的。当时有资金需求,正好平安普惠的业务员电话推荐,觉得挺方便,也仔细对比过利息。“综合利息2分,仅比银行高出1分,没太介意,就去门店办理了12万元的信贷,分36期还款。”
2017年5月,云哥接到自称平安普惠经理的通话表示,可以给他追加一笔贷款,额度有14万元,综合利息只要1分。“综合利息变低是好事,我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二次贷款很方便,只需通过手机APP签订一份合同。贷款批下后,立即被扣除了前一笔贷款余额(6万多元),及“一次性初收费”(4200元),实际到账仅70003元。但APP上显示借款14万元,实际放款13.58万元。
在发现利率不对劲和被隐瞒捆绑销售保险后,云哥试图与平安普惠联系,“我给客服打电话,要求看保险合同并暂停还款,同时提出先别爆通讯录,后来他们还是爆了。”
在平安普惠APP上可以看到,当时签订的一份贷款合同,变成了四份,合计借款本金为14万元。但借款合同上的年利率为8.4%,APP上显示的综合借款成本为27.69%。云哥补充道,“APP上的项目信息是在放款后才显示的,起初自己也没太注意,根本不知道利息这么高。”
通过借款协议上提供的信息,云哥联系到了其中两位“出借人”。
一位出借人以为云哥是“骗子”,后来才表示自己在陆金服购买了36期的理财产品,并不知道有借贷的关系。另一位出借人则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员工。
据云哥描述,一开始该员工很诧异自己的电话怎么会被曝光,知道是通过借款协议了解到的,她就以“在忙,加微信聊”为由挂了电话。但是后来,该员工没有通过云哥的好友认证,云哥再打电话时,她是拒绝交流的态度,后来手机直接也把他拉黑了。
(云哥提供的出借人资料显示,其为平安保险业务员)
云哥认为,平安普惠的这一系列操作涉嫌诱导借款人“以贷还贷”,并且存在伪造合同、关联企业交易的可能。“我看到别人APP上的合同都有签字,但我的合同没有。”
此外,云哥还多次联系客服索要相关合同,但客服的回复让人“心寒”。平安普惠客服认为,云哥是被人教唆了才会索要这些相关合同。不禁让人错愕,难道请求看看合同也有错?
(云哥提供的与平安普惠客服的对话截图)
如今距离借款人发出请求已经过去了客服所谓的“十天半个月”,云哥并未收到相关的纸质合同,只收到了一张保险单的发票,“金额与借贷协议上不同”。
(云哥收到的保险发票显示为:平安个人借款保证保险)
曾有平安普惠员工向瞭望消金表示,现在平安普惠放款前,会有一段确认语音。主要是告知借款人本金、利息、保险费、服务费的对应金额,借款人必须回答“明白、清楚”才会放款。
瞭望消金发现,平安普惠APP更新后,首页也出现了“保险信息披露”标识。但云哥表示,此前的借款教程中,并未有该标识。那么,之前借款人被多收的保险费还能否退还呢?
“我请求过法律援助,律师说,平安普惠很大,很可能一边卖理财产品,一边将资金出借给我,而这里面也可能有持牌机构参与。”云哥还表示,自己并非不愿意还钱,目前剩最后一期待还,只是突然觉得自己很可能被平安普惠“套路”,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仅此而已。
瞭望消金发现,平安普惠舆情情况一直很糟糕,在第三方平台上投诉量居高不下,涉嫌变现收取高息、捆绑保险乱收费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平安普惠旗下公司还因通过设立关联公司的方式大量担保放贷以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被法院判定为“涉嫌经济犯罪”。
去年以来,平安申请批复的金融牌照也是络绎不绝,从消费金融牌照,到汽车金融牌照,谁会成为“翻版”的平安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