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提供最硬核的驱动力
2021-05-31 14:40:5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1
听新闻

一连串官宣的重要举措,显示长三角真正迈入一体化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在5月27日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举行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4个产业链联盟等揭牌仪式。同时揭牌的还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并上线了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地图及高频服务事项。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特别指出,要激活自主创新源,立足国家战略所需,集结最精锐的力量,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提供最硬核的驱动力。要构建完备产业链,强化分工合作,互相贡献长板,提升供给能级,建立互动共生、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一体化组织新模式,联合补链固链强链,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

此前,26日,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无锡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了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交流了2020年湖州会议以来三省一市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成效,审议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重点围绕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增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动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广泛共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对第一财经表示,长三角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目前长三角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产业链上有一些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也存在短板,借助此次科创共同体建设以及产业链联盟的成立,在后续长三角一体化中,可以更好地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强强联合,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上开辟新路径。

从企业家联盟到产业链联盟

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要素的畅通流动。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铁网,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同城化效应为人力要素等自由流通创造了重要条件。

要素的流通,最终服务于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去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在去年6月于浙江湖州举行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这个跨地域、跨所有制的非营利性组织共有近100名企业家,主要分为沪苏浙皖四个组,成员是来自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商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

时隔一年,又迎来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的揭牌。据介绍,四大产业链联盟以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药科大学、吉利控股集团、科大讯飞为首任联盟理事长单位。

在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看来,长三角四个产业联盟的成立,预示着一个跨区域的新的组织模式形成,将推动这四大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固链。发挥长三角人才富集、制造业发达、科研机构活跃、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

“接下来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三省一市的协同作用,将这四大产业补链、强链、固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他对记者说。

以产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集成电路为例,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张素心对第一财经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集成电路领域有很好的基础,产业链高度互补,产业联盟的建立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后续联盟将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同时保障产业链的安全,“龙头企业跨地区的部署,不仅能帮助企业发展,也会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并且在产业链上形成协同一致。”

作为长三角另一个优势产业,生物医药也是要打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之一。

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走到深处,最终还是体现在产业经济发展一体化方面,这次联盟的成立,对于长三角尽快形成世界级的生物医药集群意义重大。“以上海张江为例,目前这里拥有的大科学装置就能为长三角广大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研发支持,另外张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集聚了一大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这些机构之间相互合作产生了更多创新成果,也能有效地和三省一市的生物医药伙伴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记者表示,产业链联盟面向未来,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产业链,同时它面向的是整个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需要场景,需要在应用中进行迭代,因此成功试验在长三角所有地区的推广应用,将加速人工智能场景从试点到规模化推广应用的进程。”刘庆峰说。

刘庆峰还特别提到了27日签订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研究型大学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他告诉记者,这个合作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使得人才培养、高校科研可以迅速往产业链转换。“比如企业家也可以去高校做兼职导师,让高校和企业家联盟一道面向全球去吸引顶尖人才,做共性的技术研究。”

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

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卡脖子”技术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科技力量。当前,科技和产业创新正在成为长三角提升一体化水平、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在2020年8月20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习近平强调,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2020年底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3500件,跨省域专利转移数量超过1.5万件。

同时,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目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国家实验室已正式挂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组建。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三省一市安排省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超过2亿元用于联合攻关,带动社会投入超过10亿元。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35551台(套)。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随着此次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揭牌,陈雯告诉记者,我们的科技创新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尚且薄弱,尤其在前沿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有短板。“成立科创共同体,能够让各方联合起来互补地做一些科技创新的研究。现在很多科技发现和研究并不是单一学科或者单一团队能解决的,需要更多跨学科、跨地区的团队,集中优势力量去攻克和解决。”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