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傍名牌”“蹭光环”乱象为何难治?
2021-12-17 16:38:02  来源: 城市金融报  
1
听新闻

近期,电商平台名为“中山大学”的多种护肤品火了一把,有媒体质疑并调查这些护肤品是中山大学出品的吗?是校企产品?合作经营?还是毫无关系的生蹭名称傍名牌营销?新闻报道没能给出准确判断,待有关职能部门调查及定性。

11月,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广州九口山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销售的“北芙美白滋养身体乳”化妆品的包装盒上标有“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技术支持”字样,且“中山大学”部分字体明显大于其他内容。该公司人员无法提供相关中山大学技术支持的证明材料,在调查核实后,没收其违法所得2100元以及货品,并处以104160元的行政罚款。

事实上,知名学校被“傍名牌”并由此带来诸多问题的情形并不鲜见,且由来已久。随便搜搜,北大、清华、复旦、南方科技大学……比比皆是。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的大学集体投身化妆品产业了呢,但只要仔细做做功课,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大学研发,多半经不起推敲,存在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为什么这些化妆品要傍大学的名字?一来,当然是因为大学听上去就很严谨,很专业,在讲求功效的化妆品领域,有上佳的宣传效果;二来,一些大学也的确会涉及化妆品开发,其中不乏知名产品,而市场上从不缺“跟风”之举;最重要的是,类似的产品太多,又没有产生实际的,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很少有大学较真地花时间精力去维权,甚至很多高校对此毫不知情,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这种造假行为。

“傍名牌”“蹭光环”乱象为何难治?

首先,名称、名牌、商标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清晰、准确、细致,尚未完全厘清边界,也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小单元。其次,经济利益驱动下,假冒伪劣、傍蹭跟仿从未停止过。傍名牌多是为了蹭光环,盗用的不再是实物,而是类似名声类的无形资产。最后,跨界“傍名牌”异地注册、外埠生产、网络销售,若商品质量本身达标又未对消费者使用造成伤害,则受害者、维权主体难以界定。想要维权则会陷入“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的尴尬。

治理“傍名牌”乱象并非不可为。从宏观层面,应制定更细致周全的法律法规,并提供可执行的方案。从中观层面,职能部门应管理与疏导服务并举,在加大管理力度,有法必依、违法严惩的同时,为有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的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帮助其树立自有品牌。从微观层面,企业应放弃傍名牌的幻想,专心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应增强辨别能力,更应重点关注产品实际效果,品牌固然好,但也不必盲目追逐品牌。(李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