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正在面临新一轮强监管。近日,刚刚赴港二次上市的新浪微博被国家网信办约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1月,新浪微博已被处置处罚44次。无独有偶,曾经的“文青聚集地”豆瓣也被处罚数十次。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知名互联网企业App被处罚甚至下架的情况频繁出现。对于部分App的“任性”行为,有关部门的强监管信号不断释放。
新浪微博、豆瓣累计被罚60余次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约谈新浪微博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近期新浪微博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新浪微博运营主体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依法予以共计3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据统计,今年1-11月,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网信办,对新浪微博实施44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1430万元。
新浪微博方面表示,成立整改落实工作小组,推进软色情整治专项治理。从人工策略和机器策略双管齐下展开治理,对软色情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与拦截,对违法违规账号严肃处置。同时推进同质化恶意营销专项治理。站方已经制定《微博MCN运营管理规范》《刷量营销违规行为界定及处罚措施》;“同质化恶意营销”的产品识别模型近期上线,将进一步提升审核与处置效率。
同样因为被处罚登上热搜榜的还有豆瓣。12月9日,工信部通报称,因未按要求完成整改,豆瓣等App被下架。12月13日,豆瓣关联公司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因出版、传播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出版物,被北京市文旅局罚款8000元。据统计,今年1-11月,豆瓣已被处置处罚20次,累计罚款900万元。此外,根据有关部门的整改要求,12月2日0时-12月17日0时,豆瓣暂停“小组”回复功能的使用,并暂停“小组”精选频道的内容更新。
App整治下大力出重拳
新浪微博、豆瓣等App被处罚处置是App整治中的典型案例。据中国商报记者统计,近年来,工信部以及各省市通信管理局、全国网信办以及各省市网信办大力开展App治理工作,用户体验不断提升。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App被处置处罚的原因除了集中在色情低俗信息、恶意炒作营销等方面外,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也是治理的重点。工信部官网显示,今年持续加大对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整治力度,先后三次组织对重点问题开展“回头看”,前期重拳整治了App违规调用通信录、位置信息以及弹窗信息骚扰用户等问题。
对于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违规行为,工信部也在今年进行了集中整治,督促企业解决好在开屏信息页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等问题。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新浪微博、爱奇艺等68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已按要求完成整改。今年第二季度,开屏弹窗信息用户投诉举报数量环比下降50%,误导用户点击跳转第三方页面问题同比下降80%。
今年10月,工信部组织召开行政指导会,规范企业电脑PC端应用软件弹窗信息行为,直指部分应用软件存在未经用户同意开机自启动弹窗骚扰用户、设置障碍难以关闭、强制捆绑安装其他软件等问题,严重侵害用户合法权益。
此外,“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也在深入推进。今年2月以来,国家网信办部署深入开展“清朗·春节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影响上网体验的网络生态乱象,依法查处首页首屏生态不良、色情低俗信息引流、恶意炒作营销以及不良网络社交行为、网络暴力等问题。
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包括整治网上历史虚无主义、整治春节期间的网络环境、打击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治理算法滥用行为、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等。其中,“清朗·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专项行动则是对“饭圈”乱象打出一记重拳。受此影响,新浪微博下线“明星势力榜”,终止“超话”打榜,并对大量违规群组和账号等进行了处理。
App须负起怎样的责任
内容审核不严、炒作营销、过度索权……这些顽疾逐步得到治理,意味着App不能再“任性”,而是要立好“规矩”,肩负起应承担的责任。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作为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网站平台应严格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完善人工审核制度,提升技术审核效率和质量。
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否则,视情节严重程度,或将面临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也为个人信息保护划出底线,其中明确的39类常见App,覆盖了大众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主要方面,基本涵盖了当前网民普遍诉求。同时,针对当前新技术、新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快速增长的趋势,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将小程序、预置软件等纳入了管理范围。
规定在明确App基本功能服务和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的基础上,明确要求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规定在保障App正常运行的同时,还保障了用户对App基本功能服务的使用权,以及对收集使用非必要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端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规定纵深推进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工作,是向App违法违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深化精准监管的政策行为。(记者 祖爽)